分子制药需要运气,需要科学,也需要商业。当了解整个故事之后,我们面对“新药是不是太贵”这个问题时,答案会更加全面。
1987年10月,美股大崩盘,道琼斯指数当日跌去22%,至今仍然是最大的当日跌幅。
一年半以后,经济依然不太景气,生物医药板块自基因泰克疯狂的IPO以后再也没有亮眼表现,而基因泰克这时还没有拿出“重磅炸弹”出来,华尔街对生物医药板块失去了耐心和信心。
1989年1月,一位默沙东的中层科学家辞职创业,成立了一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,致力于改造一种免疫调节剂的公司——这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?
不过此时的计算机技术还只是蛋白模型,还没有AI、ML,免疫调节剂药物则是FK-506(环孢素),不是PD-1或者CAR-T。
过了几个月,他出来到处讲PPT了。那么,作为一位投资人,你会看到什么呢?
这家公司有一支不错的团队,但缺乏真正的大咖——事实上,他们不久就要把两位真正的大咖开除,其中一人后来还得了诺贝尔奖。
而公司剩下的人中,只有创始人有CEO的头衔,没有其他的CXO——这家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,但员工经常吵架,甚至有人扬言要对同事采取暴力.
这家公司受到了业界一定的关注,但并不比业界其他公司获得的关注多,毕竟那时候免疫调节剂和今天一样,是全行业最火的话题。他们有些对手已经获得了诸如诺华、安进等业界巨头的投资,而他们则被GSK从谈判桌上直接送回了机场。
隐藏内容需要付费才可以看见
马上购买